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,哪怕是最平民的美食,也能摇身一变,走上高级料理的舞台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顶级餐厅以本地美食为灵感,将不同食材与烹饪技艺巧妙融合用全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小贩料理。
电影《破·地狱》里的南无师傅许冠文,以“老祖宗传下来的”说辞,就能振振有词地打发掉所有奇思妙想。这种“守旧”的姿态,其实反映了我们对传统的一种非理性的偏执。
我们常常推崇一份美食“忠于原味”,几十年味道不变,仿佛这才是真正的珍贵。然而,越是执着这种信仰,越容易将美食供奉为文物,置于玻璃柜中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我们却忽略了,所谓“传统”,本就是无数次演变后的结果。

人生怎可能只吃一种椰浆饭?在本地众多美食之中,椰浆饭是变化最多、适应力最强的一道。就像经济菜饭一样,依据佐料的选择,价格可以从几元到十多元不等。

本地除了传统的马来与华人版本,这几年新加坡也流行起“马来西亚风格”的椰浆饭。其中最大的特色,莫过于那一块香气四溢的炸鸡(ayam goreng berempah)。以香茅、姜黄、南姜等香料腌制鸡肉,炸后外皮酥脆、肉质多汁。吉隆坡的名店 Village Park 便是此道风味的经典代表——在人满为患的餐厅里,炸鸡显然才是椰浆饭的灵魂。


话虽如此,我仍旧怀念那最传统的椰浆饭。在马来西亚的茶室里,总能看见摆在桌上的那一包包小巧玲珑的椰浆饭,几口就能吃完,模样亲切,就像家里常备的暖心食物,摆在那儿,任人取用,吃完后再结账。


和今天的椰浆饭相比,它或许显得寒酸。但那以香蕉叶包成的金字塔形小饭包,不仅造型别致,打开时还有一股淡淡的叶香。饭里配着一小条炸得酥香的君令鱼(ikan kuning),一两片黄瓜、蛋皮,再加上江鱼仔与花生。那一勺叁巴辣椒才是主角,拌进饭里,红艳艳的,看起来也确实像椰浆饭另一个粗俗却可爱的别称:“辣死你妈”。这一包不过区区几毛钱新币,简单、便宜,却足以温暖整个清晨,提醒了我们捉襟见肘的来时路,也说明了椰浆饭最初的身世,它就是为了早餐而存在的。

图说:最传统的椰浆饭,提醒我们的来时路。
我是后来上导游课时才知道,“Lemak” 原来并不等于“椰浆”,而是指“脂肪”。在烹饪语境中,它特指椰奶带来的浓郁口感与奶香。我们对马来语一知半解,容易对号入座,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误会,甚至偏见。但这种误会,其实也有几分美丽。如果直译为“脂肪饭”,只怕让人吃得提心吊胆,哪还能好好享受?
以下餐厅都有很好吃的“辣死你妈”,请根据图片的名字来搜地址,不少还获得米其林评委的推荐,包括我个人蛮喜欢的Coconut Club。










关于作者:
叶孝忠,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专栏作者,前《孤独星球》指南出版人,目前从事教书、出版和写作等。他出版的畅销书《食遇》,书写新加坡本地美食,在各大新加坡书局出售。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兼任高级讲师。 关于我们:
我们经常会举办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人文导览,主题涵盖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生态及美食等。由本地作家和专家带领你了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真实的生活。 想和我们一起探索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朋友,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入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