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初的伦敦,春寒料峭中透着一丝学术热情。
22名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(LKCMedicine)的学生,踏上了帝国理工学院(Imperial College London)的校园。

他们此行并非普通游学,而是参与一年一度的“帝国沉浸周”(Imperial Immersion Week)——一场融合医学教育实践、文化体验与跨校交流的深度活动。
这场为期七天的行程,不仅让亚洲学子近距离感受英国顶尖医学院的教学模式,更在解剖实验室、急救课堂与伦敦街头的文化碰撞中,悄然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医学对话。
学术模块 解剖、急救与医学教育的多维碰撞
沉浸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医学教育方法的互鉴。
LKCMedicine学生甫一抵达,便参与了帝国理工引以为傲的“人体解剖单元”实践课程。
在现代化实验室中,学生们通过三维解剖模型和真实人体标本的观察,深入探讨解剖学教学的差异化设计。
一位参与者表示:“这种‘从结构到功能’的直观教学,让我们对临床思维训练有了新的启发。”
课程设计的多元性在“远程环境急救”工作坊中尤为突出。
帝国理工的James Moss博士带领学生模拟荒野救援场景,要求团队在有限资源下完成伤员评估与处理。
这种高强度的情境化教学,与LKCMedicine擅长的病例模拟训练形成有趣互补,学生们在复盘环节中激烈讨论两地急救体系的异同。
此外,“从刺伤到稳定”(Stabbed to Stable)模拟演练成为亮点。
学生需在动态场景中处理突发外伤,从止血包扎到心理干预的全流程操作,考验着临床决策速度与多学科协作能力。
帝国理工特有的“危机阶梯教学法”,让新加坡学子体验到不同于传统授课的沉浸式学习。
文化体验 从实验室到西区剧院的思维切换
学术之外,组织者巧妙融入了伦敦的文化基因。
首日的“南肯辛顿校区寻宝挑战”迅速拉近了两校学生的距离。
混合小组需在帝国理工标志性建筑中破解医学谜题,既考验专业知识,又暗藏对校园历史的趣味探索。
傍晚时分,学生们转战Gravity Wandsworth飞镖酒吧,在轻松的竞技氛围中分享两地医学生的日常趣闻。
文化模块的高光时刻当属西区音乐剧之夜。
经典剧目《玛蒂尔达》与《悲惨世界》的现代表演,不仅让学子们领略伦敦艺术魅力,更触发关于“医学人文关怀”的即兴讨论。
有学生感慨:“当舞台上展现个体的苦难与救赎时,我们作为未来医者的使命感变得格外清晰。”
社交联结 跨校友谊的可持续生长
为促进长期互动,沉浸周特别设计了“校友导师交流环节”。
帝国理工的在职医生与住院医师分享职业发展路径,尤其针对亚洲学生在英执业可能面临的挑战提供务实建议。
而LKCMedicine学生带来的“新加坡医疗系统圆桌讨论”,则以病例为切入点,对比两国在慢性病管理、社区医疗等领域的实践差异。
临别前的纪念品交换仪式充满温情。
帝国理工学生联合会(ICSMSU)定制了印有两校徽章的连帽衫,寓意学术纽带的长久存续。
而LKCMedicine学子回赠的新加坡特色医学主题文创,则将南洋风情悄然植入伦敦校园。
未来图景 从沉浸周到全球医疗网络
随着沉浸周落幕,两校的合作并未止步。
帝国理工已向LKCMedicine学生开放“五年级临床选修轮岗”名额,涵盖心脏病学、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。

与此同时,双方正探讨“虚拟联合病例库”的开发,旨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实时共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