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持不下去了:上海妈妈到新加坡陪读一年,决定带孩子回国
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15万次阅读

在新加坡陪读圈,陈女士的故事并不算特别

一年前,她带着 11 岁的女儿从上海奔赴新加坡这个 “花园城市”,期待用教育升级为孩子铺就更广阔的未来。然而当第 365 天的阳光洒在樟宜机场的落地玻璃上时,她正将回程机票仔细收进行李箱 —— 这场备受期待的教育迁徙,最终以 “回国” 画上句点。

作为一位曾深度浸入本地教育生态的陪读妈妈,她的经历或许能为同频的精英家长们,提供一面观察与反思的镜子。

01 那些 “坚持不住” 的真实瞬间

初到新加坡的前三个月,文化与生活的 “温差” 像热带暴雨般袭来。咖啡店店员那句带着浓郁本地腔调的 “Got add sugar or not, mummy?” 让陈女士愣住了,突然发现自己连 “kopi peng”(冰咖啡)、“chope”(占座)这样的日常词汇都需要重新学习。

更让她困扰的是,她知道新加坡丰富的学习和活动机会,但是专业的术语和庞大的信息差让她难以检索。看着孩子每天早早的回家,几乎没有作业。她不知道应该让女儿做些什么。于是她只能带着孩子去图书馆看书、去参观博物馆等等,但是她不能判断自己这么做正确吗?只留下“女儿的时间似乎在被虚度”的焦虑。

有人说,身在新加坡像生活在“楚门的世界”,一年到头相似的天气,每天坐公交遇到同样的人,所有人都如同游戏中的 NPC 一样有种淡淡的疏离感。

也有人说,新加坡是漂亮到不真实:低低厚厚的云层、五彩的小房子、绿油油的草坪、整齐的绿化,像油画中的世界。每个人都是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NPC,而新加坡的规则、有序与边界感是ISTJ的天堂。

对于陈女士而言,可能更多的是前者。“NPC 式服务” 带来的疏离感她一直不能适应。金沙、鱼尾狮的夜景固然迷人,但当女儿对着视频里外婆包的馄饨掉眼泪时, “好好吃饭” 成了母女俩最朴素的渴望。

02 是什么让她在 “离开” 与 “留下” 间反复徘徊?

这一年里,陈女士的手机里反复出现 “新加坡 - 上海” 机票的搜索记录,却始终没有点击确认。支撑她坚持的,是三个 “新加坡式价值” 带来的触动:

孩子的 “无缝适应”:比家长更强大的生命力

当陈女士还在为语言焦虑时,女儿已经爱上了老师与同学们。学校的全英文环境、多元文化课堂,让这个曾经内向的上海小姑娘迅速蜕变:她在科学课上独立完成牛蛙解剖实验报告,用 Python 编写简单动画程序,甚至站上讲台用双语主持班级活动。

“新加坡的教育土壤可以激活孩子的多元潜能。”陈女士分享时说,“孩子的适应力远超我们想象。”

教育 “提前量”:为 20 年后的世界做准备

新加坡教育的 “精密感” 让陈女士印象深刻:女儿所在的国际学校采用 IB 课程,从小学阶段就强调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,每学期的社区服务项目要求学生自主策划、执行。

她还观察到,新加坡家长圈里,通过AEIS 考入政府学校的中国孩子,往往能沿着 “O 水准→ A 水准 → 世界名校” 的路径稳步前行,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模式,为孩子提供了清晰的国际化升学蓝图。

刚到新加坡带着孩子参观 NUS 校园时,女儿盯着实验室里的 3D 打印设备眼中发亮的瞬间,让她确信这里的教育,早已超越了知识灌输,而是在塑造面向未来的竞争力。

独立意识的萌芽:比成绩更重要的成长课

在上海时,陈女士习惯了帮女儿整理书包、检查作业,但新加坡的学校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。有次为女儿规划明天的日程安排时,她说,“妈妈,你不用帮我想了,明天的时间我已经安排好了。”陈女士突然意识到:从第一天来到新加坡开始,它就在教会自己和孩子 “为自己的选择负责”。这种独立意识的培养,或许才是新加坡教育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。

03 离开是为了更清醒地出发

决定回国,并非否定新加坡的教育价值,而是陈女士在 “鸡娃” 与 “自洽” 中找到了新的平衡。她想:“逃避”的其实只是自己,女儿是勇敢的。她跟女儿商量好了,等她再长大一些可以自己独立去新加坡上学。

作为曾身处风暴中心的陪读妈妈,她想把这些思考留给仍在这条路上探索的家长们。

父母的 “自我定位”,比 “为孩子牺牲” 更重要

初到新加坡时,陈女士把自己活成了 “孩子的影子”: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课程、对接老师、规划补习上,却在半年后发现,自己对楼下咖啡店老板的名字、社区的文化活动一无所知。

后来她加入本地妈妈社群,重启职场技能学习。当她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与价值感时,意外发现自己和女儿的状态相对更松弛了。“孩子需要的不是‘牺牲型父母’,而是能活得精彩的榜样。” 她说。

身份规划是锚点,但 “生态融入” 才是核心

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教育选择 EP、PR 身份,陈女士认为这是明智的起点,却非终点。真正的 “新加坡优势”,在于融入本地精英圈层、对接优质资源的能力:比如参与行业协会活动、加入国际学校家长委员会、投资孩子的 CCA(课外活动)资源。

当家长把自己视为 “生态系统” 的共建者而非单纯的 “教育消费者”,才能真正发挥这座城市的潜力。

任何选择都需要 “不后悔” 的勇气

新加坡的教育优势清晰可见:国际化视野、系统性培养、安全的成长环境,但陈女士提醒家长:“不要用‘必须留下’的执念绑架自己。” 如果陪读生活让家庭陷入焦虑循环,不妨定期做 “教育断舍离”:评估孩子的真实需求、家庭的可持续成本、父母的心理状态。毕竟,教育的终极目标,是培养出能在任何环境中扎根生长的孩子,而不是在 “最优选项” 里痛苦坚持的家庭。

这一年的陪读经历,让陈女士重新理解了 “精英教育” 的本质:不是追逐某个完美的教育体系,而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中,教会孩子提炼适应力与生命力。

对于仍在新加坡深耕的家长,小新想告诉大家:“新加坡的教育充满机遇与挑战。无论选择留下还是离开,关键是让每一个决定都源自清醒的认知 —— 毕竟,在培养孩子的路上,我们家长首先要成为能掌控方向的引路人。”

在陪伴父母和孩子留学的道路上,小新一直在。如果您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,或者需要一份“第三视角”的建议,欢迎添加全新爸妈@小新(bamasg01)。

坚持不下去了:上海妈妈到新加坡陪读一年,决定带孩子回国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15万次阅读
新加坡的政治家族并不只有李家! 这对兄弟会否在5月3日一起当选?
2025年04月18日   •   6万次阅读
一个小失误,PR没了!新加坡“永久居民”其实不永久?
2025年04月22日   •   5万次阅读
新币汇率暴涨!新加坡这些人赢麻了!
2025年04月23日   •   4万次阅读
重磅!中马正式签署互免签证协定!新马旅游开启"丝滑"模式
2025年04月19日   •   4万次阅读
利率连跌数月!新加坡储蓄、定存、现金三大账户对比!了解这些很重要
2025年04月18日   •   4万次阅读
“我要一辈子养你!”新加坡男子因为这句话,每月需给前妻6000新!
2025年04月21日   •   4万次阅读
听到新加坡这位护士的话,99%的中国妈妈都会大破防
2025年04月19日   •   3万次阅读
孤独、租房、无存款、单身狗,他们才是新加坡过得最挣扎的一群人
2025年04月20日   •   3万次阅读
新加坡大选投票日定在5月3日周六 !那还放假吗?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3万次阅读
新加坡大选多放一天假!但这7点你必须注意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3万次阅读
这些新加坡车牌再有钱也标不到 原因却跟“吉祥数字”无关
2025年04月19日   •   2万次阅读
深度剖析!新币兑人民币飙破5.6后,还有没有可能更高?
2025年04月21日   •   2万次阅读
新加坡总理黄循财,他祖籍海南,当过李显龙的秘书,夫人吕子蕊
2025年04月21日   •   2万次阅读
月薪2万新币!新加坡这10个高薪岗位太缺人!这些人每人可拿6000新币
2025年04月19日   •   2万次阅读
新加坡又有一波 “大礼包” 派送,最高可领500新元
2025年04月18日   •   1万次阅读
新加坡超便宜的10款预制菜!每月省下一半伙食费!还有谁不知道?
2025年04月21日   •   1万次阅读
人在海外度假还能投票吗?新加坡不投会被罚款?一篇说清!
2025年04月21日   •   1万次阅读
新加坡宣布5月3日正式全国大选,投票日当天为公定假日!有薪假期!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1万次阅读
新加坡报税还能返现6%!UOB One限时活动,让你免费获高达S$600现金回扣😍人人都能拿!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9747次阅读
行动党后港准候选人自认“天生严肃脸” 政坛还有谁有“天生臭脸”?
2025年04月23日   •   9576次阅读
紧急提醒!入境新加坡被拒有这8大原因!第3点最容易被忽视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9234次阅读
新加坡总理竟然不是一人一票直接选出来的?什么是“造王者”?
2025年04月18日   •   8892次阅读
李显龙:新加坡不能再依赖全球贸易体系,未来5~10年将“风雨飘摇”
2025年04月17日   •   8721次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