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5日,新加坡航运公司Vasi Shipping宣布破产清算,欠债1900万美元,成为当年集装箱运价暴跌浪潮中倒下的第一家企业。

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于2月提出的“中国船舶高额停靠费”政策在全球航运业掀起连锁反应。
01 Vasi Shipping的崩塌
中小航运企业的生存困境
成立于2012年的Vasi Shipping,曾是东南亚区域航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。
公司初期专注于中国至印度的化肥运输,2014年转型为集装箱支线运营商,业务覆盖新加坡、越南、孟加拉等地的区域性航线。
2023年,Vasi Shipping与法国达飞集团旗下CNC公司达成合作,承运东南亚至南亚的电子元件与纺织品,全年营收一度突破8200万美元。
然而,2025年3月,该公司突然宣布全面停运,旗下两艘船龄超过20年的集装箱船被强制报废,剩余资产估值仅470万美元。
直接导火索是集装箱运价的断崖式下跌:2025年第一季度,亚洲至北欧航线40英尺集装箱运价从2024年的2000美元暴跌至950美元,跌幅达52.5%;同期,东南亚区域内航线运价下滑40%,至每标箱380美元。

更致命的打击来自租船市场的“价格倒挂”。
尽管运价低迷,但船舶供应短缺导致日租金不降反升。
以3500标箱的支线船为例,2025年日租金为1.8万美元,较2024年上涨18%。
Vasi Shipping的运营成本中,船舶租赁占比高达65%,而运价暴跌使其单箱利润从2024年的120美元骤降至-45美元。
公司董事Venkat Padmanabhan在破产声明中坦言:“运费与租金的背离彻底摧毁了我们的现金流。”
Vasi的破产暴露了区域性航运公司的系统性风险:过度依赖单一市场(东南亚航线贡献其75%收入)、船舶老化导致的维护成本激增(2024年维修费用占营收12%),以及缺乏与大型航运联盟的议价能力。
其倒闭导致新加坡至孟加拉吉大港的支线运力减少15%,部分货主被迫支付额外20%的溢价以确保舱位。
02 美国新规冲击
全球航运成本重构
2025年2月,美国USTR发布《船舶停靠费调整法案》,核心条款包括:
中国籍船舶:单次停靠美国港口需缴纳100万美元固定费用,或按净吨位每吨1000美元计算(二者取较高值);
非中国籍船队:若中国建造船舶占比超过50%,每航次收费100万美元;25%-50%收费75万美元;低于25%收费50万美元;
订购中国新船的运营商:按订单金额的1.5%追加费用,最低50万美元。
这一政策直接冲击全球航运网络的成本结构。以某头部航运企业为例,其55%的船舶由中国船厂建造,单次停靠洛杉矶港的成本将从原有的8万美元激增至300万美元。

若政策全面实施,跨太平洋航线每个40英尺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将增加600-800美元,最终导致美国零售商品价格上涨3%-5%。
船公司的应对策略引发连锁反应:
航线收缩:地中海航运(MSC)宣布减少美国西海岸中小港口挂靠频次,奥克兰港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下降8%;
船舶改道:部分货轮转向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和加拿大鲁珀特王子港,后者2025年第一季度集装箱处理量同比增长22%;
造船业博弈:韩国现代重工与日本今治造船接获紧急订单,但交付周期长达18个月,无法弥补中国船厂的产能空缺(占全球市场份额48%)。
东南亚成为关键替代枢纽:
马来西亚丹戎帕拉帕斯港推出“72小时优先靠泊”政策,吸引12条新航线入驻;
越南盖梅港的深水码头扩建工程提前6个月完工,2025年处理能力提升至650万标箱。
与此同时,中欧班列货运量增长17%,北极航线夏季通航期延长至5个月,进一步分流海运需求。
03 东南亚的机遇与挑战
供应链重组进行时
新加坡的支线网络遭遇重创。
Vasi破产后,新加坡至越南海防港的周班航线运力下降20%,导致电子产品原材料交付延迟平均3.5天。
为缓解危机,PSA国际港务集团紧急调配8艘支线船填补运力缺口,租赁成本较2024年上涨12%。
尽管面临短期压力,新加坡仍凭借船舶融资(占全球市场份额35%)和仲裁服务(年均处理海事纠纷案件1200起)维持区域航运中心地位。

越南与马来西亚成为制造业转移的受益者。
2025年第一季度,越南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长14%,其中半导体组件增长23%,带动胡志明港至长滩港的直航航线需求激增40%。
马来西亚槟城港投资4.2亿美元升级自动化码头,处理效率提升至每小时35箱,吸引马士基新增两条亚洲内部航线。
成本压力向产业链末端传导。
东南亚本土航运企业面临双重挤压:燃料成本上涨18%(2025年3月新加坡船用燃油价格升至每吨650美元),船舶租金上涨10%,而运价仅回升5%。
行业分析师预测,2025年区域内将有10-15家中小型船公司面临债务重组风险。
04 未来图景
技术、环保与区域化浪潮
运力过剩加剧行业洗牌。
据航运研究机构Linerlytica数据,2025年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同比增长9.2%,而需求仅增长3.5%,导致运力过剩率达12%。
Vasi的破产可能引发并购潮,前十大航运企业市场份额或从2024年的78%上升至85%。
绿色技术重塑竞争力。
2025年,全球氢燃料动力船舶订单突破200艘,较2024年增长150%;鹿特丹港推出“零排放船舶优先靠泊”政策,氢燃料船靠泊费减免30%。
与此同时,区块链电子提单系统覆盖率从2024年的18%提升至35%,单证处理时间缩短至2小时。

区域化供应链成主流趋势。
中美政策叠加效应下,近岸外包(Nearshoring)加速推进:
东南亚-北美西海岸:2025年航线货运量预计增长25%;
中东-欧洲:经苏伊士运河的集装箱运量下降10%,部分货物转向迪拜杰贝阿里港中转;
拉美市场崛起:智利圣安东尼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,创历史新高。
结语
在动荡中寻找新平衡
Vasi Shipping的破产与美国航运新规,如同两股对冲的洋流,撕开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面,却也冲刷出新的机会航道。

无论是东南亚港口的逆势扩张,还是绿色船舶技术的加速落地,行业参与者正在危机中重新校准航向。
历史经验表明,每一次巨震都会催生新的规则制定者——2025年的这场风暴,或许正是全球航运业走向下一轮繁荣的转折点。
